小编宝宝一使劲肚脐就鼓出来?这是脐疝
宝宝一使劲肚脐就鼓出来?这是脐疝
原创内容 来源:未知 时间:2024-11-25 12:19:01 阅读() 收藏:46 分享:58 爆
丁丁一个月大了,妈妈无意中发现他一哭闹,肚脐眼处就有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圆形“小包包”向外突出。用手轻轻一摁,“小包包”便退缩回去,还会有咕咕声。到医院检查后才得知:这是脐疝。由于孩子还小,脐疝也比较小,有自愈的可能,可以暂且观察不做处理。如果脐部经常突出且包包明显增大,就得到医院给脐部做加压包扎等封脐治疗,以促使脐部环口收缩变小直至消失。
肚脐眼凸起、按压有声,这是脐疝
胎儿主要通过脐带及胎盘实现与母体营养的交换。出生之后脐带即被结扎剪断,留下残端,随着脐带的自然干瘪、脱落、愈合,形成肚脐。“一些小婴儿由于肚脐两侧腹直肌及前后鞘发育尚未完成,而出现一个薄弱的环。当哭闹、咳嗽、用力排便等使腹压增高时,腹腔内小肠等腹腔脏器就由脐环处向外突出。”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外科主任医师朱小春指出,其表现就是肚脐眼处凸起一个“小包包”。
一般“小包包”的直径为1-2cm,腹腔内压力越高,凸起就越大,表面的皮肤也越紧张,有时呈本色透明状。孩子安静了或家长用手轻轻摁压时,“小包包”就会缩小或还纳回腹腔,摁的时候还可听到有“咕咕”的肠鸣音,这医学上即被称为“脐疝”。
朱小春说,脐疝是一种先天性的发育缺陷,是新生儿和婴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之一,多发生在脐带脱落后的数周内。脐疝患儿一般无痛苦状,多数在洗澡或换衣时才被无意中发现。
直径1cm以下,自愈几率大
宝宝得了脐疝,应该如何处理?
朱小春表示,一般来说,直径在1cm左右的脐疝随着腹壁肌肉发育的慢慢健全,多能在2岁以内自行痊愈。所以,2岁以内的小脐疝一般可以不做特殊处理,有些脐疝甚至3-4岁时仍有指望能自愈。但如果是脐疝直径在2cm以上,经1年的保守治疗还是没有治愈,幼儿又在2岁以上,则建议施行修补手术。
处理脐疝时,有些家长也会用硬币去压迫凸出的脐部,希望以此来改善脐疝状况。但这种做法并不能达到辅助自愈的目的。而且硬币长时间摩擦还可能发生接触性皮炎或者皮肤摩擦损伤,甚至出现皮肤感染溃烂。
还有些家长很担心皮肤会被撑破,其实,这也不必。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与韧性,如果不是创伤所致,疝囊一般不存在被撑破的可能。而且脐疝患儿一般并没有胃肠道功能紊乱,只有极少数婴幼儿会因局部膨胀而稍感不适。
尽量减少宝宝哭闹、便秘、咳嗽
脐疝是因腹压增高而致,为了减少脐疝患儿脐囊突出的机会,最根本的做法就是尽量减少他腹压增高的机会,如减少宝宝无休止的大哭大闹、腹胀便秘、咳嗽。同时,当宝宝疝囊凸出来时,也要注意避免因衣物或尿片的摩擦而造成疝囊损伤。
如果孩子因剧烈哭闹或反复咳嗽造成疝囊崁顿不能回纳入腹腔,即疝出的肠管被卡在了脐环处,这时疝囊摸上去硬硬的,按之不动、有触痛,患儿会因疼痛而阵阵哭闹,或者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为“疝嵌顿”,此时爸爸妈妈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以免被卡住的肠管发生绞窄性坏死。不过,疝嵌顿在医院的临床诊疗中很少见到,家长们不必太担心。
新快报记者 林恒华 通讯员 林惠芳
94%的朋友还想知道的:
(523)个朋友认为回复得到帮助。
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转载请说明出处。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如有冒犯请直接联系本站, 我们将立即予以纠正并致歉!。
本文标题:宝宝一使劲肚脐就鼓出来?这是脐疝:http://www.wy668.com.cn/yingerbj/347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