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那些被打压、被比较、被忽视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那些被打压、被比较、被忽视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原创内容 来源:未知 时间:2025-05-06 11:51:33 阅读() 收藏:34 分享:51 爆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我想把皮肤染成黑色
先给大家讲一个我在《催眠师手记》中看到的案例。
一个瘦瘦的女孩来找心理分析师,原因是,她喜欢黑色。
她的衣服,家里的装修装饰,家居饰品,总之所有她能用到黑色的地方,都是黑色。
最近,她甚至想把肤色也变成黑色,为此她还专门去咨询了医生。
也就是说,她对黑色的喜欢到了一种病态的层度。
分析师通过了解她的生活,工作和成长经历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她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幼年时,家里的亲戚都在给她的父母说,他们应该再生一个男孩。
年幼的她听见父母经常为此争吵。
记得有一次在家庭聚会上,女孩的妈妈对女孩说:你安静点,不要让他们注意到你。
长大后的某一天,她又听见父母争吵,还听到了其中有她的原因。
从那一天起,她就不自觉的开始喜欢黑色,觉得自己穿黑色很配自己。
分析师告诉她,她喜欢黑色是因为想把自己藏起来,希望别人不要注意到自己,因为童年的记忆中,她是不受父母欢迎的,不被认可的。
她对黑色的病态的喜欢,根源于父母潜意识中对她的不接纳。
我永远无法让父母满意
再给大家讲第二个故事。
女孩非常的优秀,年纪轻轻就和朋友开了公司,并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但她总是对自己不满意,对自己异常苛刻,尤其体现在工作中。
在接到一个项目时,她会不停的修改方案,在合伙人认为已经很好了的情况下,她仍然不满意,苛刻的程度几乎让两人的合作土崩瓦解。
为此,她找到了心理分析师。
分析师发现她的问题同样来源于她的童年。
她的父亲也是个严重重男轻女的人,在她童年的记忆中,总记得父亲为此长吁短叹。
在她的记忆中,父亲几乎对她没有过笑脸。
记得有一次,父亲让她去打一个欺负她的男生,女孩怯怯的跟父亲说:我是个女生。父亲为此非常生气。
为了获得父亲的认可,女孩非常努力的学习,在学校成绩非常优秀。可却从来没有得到过父亲的一句鼓励,哪怕是轻轻的抚摸一下她的头。
父亲总是在拿到成绩单后问她,都是谁比她成绩好,当得知有男生时,就会说些女孩子就是不行的话。
在父亲生病住院那段时间,她跑前跑后,尽心尽力,出钱出力,总之把她所能做的做到最好,她真的希望,父亲能肯定她的努力。
但直到父亲闭眼的那一刻,说出的话依然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个儿子。
而她对自己,对工作的苛刻要求,其实就是在寻求父亲的认可,因为只有获得了父亲的肯定,她才能肯定自己。
甚至在父亲死后,仍然无法从父亲的否定中走出来。
权威的力量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过这么一件经历:
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个朋友多次问他:“你怎么从来没有因为你是农民的孩子而自卑”。
武志红说:我之所以不怎么自卑,是因为父母最初对我的积极期待,让我有了基本的自信。也就是说,父母相信我,形成了所谓的自信。
武志红曾在《拥有一个说了算的人生》中谈到,自恋是人类的本质之一,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对自己说:你是好的。
越是重要的人告诉你“你是好的”,影响力就越大,特别是在我们的自我还比较弱小的时候。
假设我们把来自外界的反馈都比喻成镜子,那么所有的镜子里,有一面会对人有巨大的影响力,这面镜子叫做“权威”。
当一面”权威“的镜子对一个自我比较弱小的人说:”你是坏的,你是差劲的,你是糟糕的。“这个破坏力尤其巨大。
不可避免的是,最初养育我们的人就是重要的权威。
被比较、被忽视、被打压
不被看见的孩子心里有多苦。
小S在节目中提到她的二儿女时,曾这样说:
我二女儿生出来就是一块肉摆在那里,根本不需要理她啊!
可是,这个小S“不理”的二女儿,却最听话的那个。
每晚临睡前,都让二女儿给她在床头放两杯热水。
小S的二女儿总会乖乖去做,甚至做得还挺好。
不仅按时送水,就连水温也控制到刚好。
在少年中国说中,总是被妈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打压的孩子,问妈妈:
为什么我的努力你却看不见。
临床心理学家保琳和苏珊娜曾于1978年提出了“冒充者综合征”。
她们研究了150名女性来访者,在别人眼中,她们都是很优秀的女性,但却不非常不认可自己:
有人认为是招生委员会犯了错误,自己才被录取;
有人认为考试成绩好,只是运气;
很多人认为自己的能力被高估了,自己并不胜任现在的工作。
这些女性展示了外界认可和自我贬低的矛盾:
他们坚持认为自己是卑微的,并且常常被“万一被别人发现我名不副实,是个骗子”的恐惧所折磨。
这些女性有独特的行为模式,比如,为了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的“无能”,比一般人更努力工作,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更多地迎合权威。
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这一症状并非女性的专利,不少男性也深受困扰。
家长必读的小古老师曾说:人性中最深刻的渴求是赞美,特别是来自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的赞美。
美国心理学家胡特创造了一个术语:“不含诱惑的深情”,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不设任何条件。
换句我们常说的话就是:我爱你,只是因为你是你。
也就是我们常给家长们说的,无条件的爱。
精神分析领域认为,最好的养育环境是抱持性的,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支持他。
生命最初,遇到一个满心喜欢你的人,是命运最好的馈赠。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在书里写到: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从今天起,做你孩子生命中的贵人吧,满心欢喜的去爱他、接纳他。
希望我们的孩子,不要用余生,来治愈童年的伤痛。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教子有方
94%的朋友还想知道的:
(272)个朋友认为回复得到帮助。
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转载请说明出处。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如有冒犯请直接联系本站, 我们将立即予以纠正并致歉!。
本文标题:那些被打压、被比较、被忽视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http://www.wy668.com.cn/yuerdq/350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