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朗育儿网:是一个致力于服务新手父母,分享按宝宝的成长每个阶段的婴幼育儿知识的专业平台!

当前位置:育儿知识 > 育儿知识大全 >
优质

那些被打压、被比较、被忽视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育儿知识

小编那些被打压、被比较、被忽视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那些被打压、被比较、被忽视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原创内容 来源:未知 时间:2025-05-06 11:51:33 阅读() 收藏:34 分享:51

导读:您正在阅读的是关于【育儿知识大全】的问题,本文由育儿专家,专业的宝妈,高级营养师等整理监督编写。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我想把皮肤染成黑色

  先给大家讲一个我在《催眠师手记》中看到的案例。

  一个瘦瘦的女孩来找心理分析师,原因是,她喜欢黑色。

  她的衣服,家里的装修装饰,家居饰品,总之所有她能用到黑色的地方,都是黑色。

  最近,她甚至想把肤色也变成黑色,为此她还专门去咨询了医生。

  也就是说,她对黑色的喜欢到了一种病态的层度。

  分析师通过了解她的生活,工作和成长经历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她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幼年时,家里的亲戚都在给她的父母说,他们应该再生一个男孩。

  年幼的她听见父母经常为此争吵。

  记得有一次在家庭聚会上,女孩的妈妈对女孩说:你安静点,不要让他们注意到你。

  长大后的某一天,她又听见父母争吵,还听到了其中有她的原因。

  从那一天起,她就不自觉的开始喜欢黑色,觉得自己穿黑色很配自己。

  分析师告诉她,她喜欢黑色是因为想把自己藏起来,希望别人不要注意到自己,因为童年的记忆中,她是不受父母欢迎的,不被认可的。

  她对黑色的病态的喜欢,根源于父母潜意识中对她的不接纳。

  我永远无法让父母满意

  再给大家讲第二个故事。

  女孩非常的优秀,年纪轻轻就和朋友开了公司,并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但她总是对自己不满意,对自己异常苛刻,尤其体现在工作中。

  在接到一个项目时,她会不停的修改方案,在合伙人认为已经很好了的情况下,她仍然不满意,苛刻的程度几乎让两人的合作土崩瓦解。

  为此,她找到了心理分析师。

  分析师发现她的问题同样来源于她的童年。

  她的父亲也是个严重重男轻女的人,在她童年的记忆中,总记得父亲为此长吁短叹。

  在她的记忆中,父亲几乎对她没有过笑脸。

  记得有一次,父亲让她去打一个欺负她的男生,女孩怯怯的跟父亲说:我是个女生。父亲为此非常生气。

  为了获得父亲的认可,女孩非常努力的学习,在学校成绩非常优秀。可却从来没有得到过父亲的一句鼓励,哪怕是轻轻的抚摸一下她的头。

  父亲总是在拿到成绩单后问她,都是谁比她成绩好,当得知有男生时,就会说些女孩子就是不行的话。

  在父亲生病住院那段时间,她跑前跑后,尽心尽力,出钱出力,总之把她所能做的做到最好,她真的希望,父亲能肯定她的努力。

  但直到父亲闭眼的那一刻,说出的话依然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个儿子。

  而她对自己,对工作的苛刻要求,其实就是在寻求父亲的认可,因为只有获得了父亲的肯定,她才能肯定自己。

  甚至在父亲死后,仍然无法从父亲的否定中走出来。

  权威的力量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过这么一件经历:

  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个朋友多次问他:“你怎么从来没有因为你是农民的孩子而自卑”。

  武志红说:我之所以不怎么自卑,是因为父母最初对我的积极期待,让我有了基本的自信。也就是说,父母相信我,形成了所谓的自信。

  武志红曾在《拥有一个说了算的人生》中谈到,自恋是人类的本质之一,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对自己说:你是好的。

  越是重要的人告诉你“你是好的”,影响力就越大,特别是在我们的自我还比较弱小的时候。

  假设我们把来自外界的反馈都比喻成镜子,那么所有的镜子里,有一面会对人有巨大的影响力,这面镜子叫做“权威”。

  当一面”权威“的镜子对一个自我比较弱小的人说:”你是坏的,你是差劲的,你是糟糕的。“这个破坏力尤其巨大。

  不可避免的是,最初养育我们的人就是重要的权威。

  被比较、被忽视、被打压

  不被看见的孩子心里有多苦。

  小S在节目中提到她的二儿女时,曾这样说:

  我二女儿生出来就是一块肉摆在那里,根本不需要理她啊!

  可是,这个小S“不理”的二女儿,却最听话的那个。

  每晚临睡前,都让二女儿给她在床头放两杯热水。

  小S的二女儿总会乖乖去做,甚至做得还挺好。

  不仅按时送水,就连水温也控制到刚好。

  在少年中国说中,总是被妈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打压的孩子,问妈妈:

  为什么我的努力你却看不见。

  临床心理学家保琳和苏珊娜曾于1978年提出了“冒充者综合征”。

  她们研究了150名女性来访者,在别人眼中,她们都是很优秀的女性,但却不非常不认可自己:

  有人认为是招生委员会犯了错误,自己才被录取;

  有人认为考试成绩好,只是运气;

  很多人认为自己的能力被高估了,自己并不胜任现在的工作。

  这些女性展示了外界认可和自我贬低的矛盾:

  他们坚持认为自己是卑微的,并且常常被“万一被别人发现我名不副实,是个骗子”的恐惧所折磨。

  这些女性有独特的行为模式,比如,为了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的“无能”,比一般人更努力工作,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更多地迎合权威。

  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这一症状并非女性的专利,不少男性也深受困扰。

  家长必读的小古老师曾说:人性中最深刻的渴求是赞美,特别是来自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的赞美。

  美国心理学家胡特创造了一个术语:“不含诱惑的深情”,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不设任何条件。

  换句我们常说的话就是:我爱你,只是因为你是你。

  也就是我们常给家长们说的,无条件的爱。

  精神分析领域认为,最好的养育环境是抱持性的,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支持他。

  生命最初,遇到一个满心喜欢你的人,是命运最好的馈赠。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在书里写到: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从今天起,做你孩子生命中的贵人吧,满心欢喜的去爱他、接纳他。

  希望我们的孩子,不要用余生,来治愈童年的伤痛。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教子有方

94%的朋友还想知道的:

(272)个朋友认为回复得到帮助。

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转载请说明出处。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如有冒犯请直接联系本站, 我们将立即予以纠正并致歉!。

本文标题:那些被打压、被比较、被忽视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http://www.wy668.com.cn/yuerdq/350919.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