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朗育儿网:是一个致力于服务新手父母,分享按宝宝的成长每个阶段的婴幼育儿知识的专业平台!

当前位置:育儿知识 > 育儿知识大全 >
优质

人和人的差距,从打开这双眼睛开始

育儿知识

小编人和人的差距,从打开这双眼睛开始

人和人的差距,从打开这双眼睛开始

原创内容 来源:未知 时间:2025-10-24 15:51:04 阅读() 收藏:37 分享:55

导读:您正在阅读的是关于【育儿知识大全】的问题,本文由育儿专家,专业的宝妈,高级营养师等整理监督编写。

  大J的话

  这是前两周在国内进行书店分享的文字总结。现场讲了将近一个小时。而文字总结是我今天自己根据回忆打下来的,一定有不少删减。

  看大家习惯了,有时间看视频的,可以看一下,视频版肯定是更加生动具体的,多了很多举例和演绎,也有当时现场提问互动的记录。

  这里也要感谢我的团队小伙伴,当天开始前我就一个劲地在说,怎么办好多朋友都无法进场看不到,可以录下来就好了。

  谁知她后来竟然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硬是靠手托着手机纹丝不动拍摄了整场。画面和音效肯定不完美的,但绝对是原汁原味还原了整个现场。

  谈到科学思维启蒙,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一听到“科学”两字,心里就打鼓了,我自己当年物理化学生物就不好,怎么教孩子啊?

  然后估计马上和我当年一样想法,反正我也不要把我的女儿培养成科学家,这些内容不启蒙就不启蒙了吧。

  估计很大一部分朋友都在偷笑了吧,你我都一样,都是畏难怕烦的,“不做”的理由千千万。

  在育儿过程中,我一直很明确,要么不做,别人再怎样行动也就和我无关了。但是,一旦要做那就做好,别人的评价也和我无关。

  我在做每个选择之前,都会主动去挖掘做这件事的意义所在,这样的选择就更加有依据,也会更有行动力去改变。

  而且很经常的,在挖掘意义的过程中,我也就发现了,这件事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科普,就是这样的。

  1

  未来最大的竞争力

  看世界的能力

  在养育孩子面向未来的能力中,你们最看重的是什么?经常看我公号的老朋友们应该记得。

  我希望小D拥有的是从环境中学习的能力,那这句话往大里再说一下,那是看世界的能力。

  这句话听着挺大挺虚的,也许不少朋友们还会把这个和“钱”挂钩,看世界,那就是带着多去旅行啊,多出国啊。这个对也不对。

  想想我们自己的经历,看看身边的人,我们多少人“看过”,却未曾“看到”,我们多少人记住了“概念”,却无法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我们多少人死记硬背了“知识”,却无法主动思考?

  我们现在所有努力在进行的早教启蒙,都是在提供环境让孩子接触这个世界。通过这个接触,构建自己的意识世界。

  这个意识世界,其实就好比是“开眼”,一个是打开观察的眼睛,另外一个是打开思考的“心眼”。

  我们太多的人都是被动接受、被动学习、懒得思考。那么这样的人,即使去周游世界,他也只是去过那里,却并未真正看到过。

  我所理解的看世界的能力,需要去擦亮那两个“眼睛”的窗口。

  这里面方法有很多,因为今天谈的是家庭中的科学启蒙,那么我就想联系科普这个主题,具体来讲讲,科普是如何提高看世界的分辨率的。

  我相信,如果大家了解了这些思维模式,很多都是一通百通的。

  2

  看到

  对抗视而不见的力量

  相信大家和我一样,都很重视亲子阅读。Eric Carle的《好饿的毛毛虫》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了。

  当时,小D 1岁多的时候,她的认知老师带着小D去纽约的中央公园玩耍,突然小D就看到了树叶上有一条毛毛虫,然后对着老师大叫,cater cater 。

  老师就把毛毛虫捉过来,先放在自己手上让小D观察,然后又放在了小D的手背上。期间,老师对着小D进行了一下语言启蒙,比如描述毛毛虫的形状,形容毛毛虫的颜色、触感等等。

  这对很多家长来说,应该就是个很司空见惯的场景了吧。有些父母还总会抱怨说,孩子出门不看别的,就看地上的蚂蚁这些东西。

  但你们知道吗?这就是最早期的科学启蒙啊。不对日常事情习以为常,可以把书本的信息和现实进行联系,可以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

  这样的品质孩子是与生俱来的,只不过我们有时因为不懂,没能及时去强化和放大这个特点,有时甚至会去破坏它。

  你看,这样的科学启蒙,并不非要科普绘本,也没有灌输概念,但这就是科学启蒙的第一步。

  如果你的孩子还是小月龄的,尤其是2岁前的,多进行这样的绘本和现实的联系,这本身就是在科学启蒙了。

  那2岁后的孩子呢?可以选择一些科普绘本,但选题要从孩子日常接触和感兴趣的内容着手,比如,揭秘花园、揭秘动物园等等。

  这套绘本很有意思,是翻翻页的。也许你们大部分人都觉得,这只是个互动形式,低幼孩子喜欢这样的参与感,来提高阅读兴趣。

  这的确是一部分原因,但对我来说,这套科普绘本里的翻页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视角,蹲下来,看一看,翻过来,看一看。

  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们一样,比如读了《揭秘花园》后,我们去家门口的后花园,小D真的就会去翻过树叶看看有没有七星瓢虫在。非常可惜,大部分时候都没有,但也发现过两次,每次都能让她兴奋大半天。

  所有的思考发现都是从“看到“开始,观察不是一句空洞的说教,而就是从这些点滴的“蹲下来看一看“开始的。

  3

  提问

  对抗“被动接收“的无奈

  《爸爸,我要月亮》,这本绘本大家应该也很熟悉。小孩要天上的月亮,爸爸就想办法去取下来,还拿来了梯子去摘月亮。

  这本绘本原本讲的是关于父爱的故事,小D很喜欢,当我们读了不下快30遍后,我问小D,我们能不能拿到月亮?小D不假思索地说,可以的!

  然后她停顿了一下,看了看窗外,又犹豫了说,不可以。我继续问,那到底可以吗?她说,不知道,但明显眼神看得出是感兴趣的。

  这时,我就想到了她班级同学的爸爸是哥伦比亚大学天文系的主任,于是就联系了那个家长,给他们班级进行了一场看月亮的活动。

  那天晚上,一群4、5岁的小不点一个一个透过天文望远镜看到了月亮,还看到了星星,都异常兴奋。

  这个行为本身也就是我所说的第一点,从绘本联系实际,再从实际联系绘本。

  那天回来后,小D就特别感兴趣,开始和我说,我们是摘不到月亮的。然后一个劲地问我,星星是什么?我大概和她说了,我所知道的认知,显然还是满足不了她。

  这时,我就开始向科普绘本求助了,不管是尤斯波恩还是DK都有很多关于天空、宇宙的主题绘本。比如,尤斯波恩有一本绘本就叫《什么是星星?》。

  我买回来后,带着小D一起读,她就很感兴趣,因为这个话题是她遇到并且思考过的。这本绘本一开始讲了星星的形状是五角形的,结果小D就问我了,为什么我看到的就一个小圆球呢?

  为什么呢?我其实也回答不上来,我就和她说,我们继续往下看。结果真的就在书里发现了答案,书里说,有些星星是个发光发热的圆球,比如太阳。

  这么一说,小D马上就理解了,因为她知道太阳的确就是个火球。

  分享这一段经历,就是想告诉大家,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提问和应对孩子的问题。我几乎很少会非常突兀地塞给小D一本科普绘本,然后指望她立马感兴趣。

  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是先从故事类绘本或者生活出发的,很多小D问的问题,我回答不上来,就会去寻求科普绘本的帮助。大部分科普绘本都有相关主题,而且都会根据孩子年龄来进行回答。

  我从来不会孤立地读科普绘本,一定是从孩子问题出发,从而有针对性地挑选相关科普绘本。

  当然,还有很多科普绘本也是我提前阅读,作为自己备课储备的一部分。

  比如我曾经买过太空系列主题的科普绘本,分别针对0~3岁、3~7岁和7+的三册,自己读完后,真的立马明白如何用孩子听得懂的话在不同年龄段解释同一个问题。

  学会提问的关键,一定是从孩子兴趣主导发生,而不是强迫灌输内容,然后还指望孩子进行提问。

  
4

  具象

  保护“学习热情“的种子

  我读书时候特别不喜欢物理,当时就是觉得那些加速度啊、第几第几定律,和我有什么关系。但为了考试,我不得不背诵刷题,但说实话至始至终,我就没有喜欢过物理。

  有了小D后,尤其是自己开始学习早期儿童教育后,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当年的问题出现在哪里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提过,学龄前儿童需要学习具象的、画面的。

  其实物理也好、化学也好,这些我们今后要学习的抽象概念,在生活中有无数次遇到的机会,只不过我当年错失了而已。

  还是拿我们的阅读来举例,我们最喜欢读的冬天的绘本之一叫《下雪天》,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在下雪天出去玩的经历。小D几乎只要在雪天就会拿出这本书来读,然后就会模仿男孩出门玩。

  在去年冬天,她突然问我,“雪是什么?“我就告诉她,“雪是很冷的水“(我的知识就这一点了)。她想了想后问我,“那冰也是很冷的水,雪和冰有什么区别?“

  这个提问不难发现,她是感知过冰和雪的,所以她能够直观地进行这样的提问。

  这个提问里,如果我们往抽象概念靠,那么就涉及了水的三态,冰是水凝固而来,雪是水蒸气凝华而来。

  我需要马上对她说这些概念吗?肯定不需要,她也不会感兴趣。但我需要做的,就是带着她去强化这些具象的认知。

  于是,我们收集了雪回家,我拿出冰箱里的冰块,玩雪玩冰,来比较。还买了《雪是什么》的科普绘本进行配套阅读。

  小D当时玩的很开心,绘本里的简单科普不仅满足了她的好奇心,也是用她所能理解的语言掌握了部分的概念。

  这就足够了,我相信未来当小D真的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她就会想起当年那份快乐的记忆。这时,她一定会非常感兴趣去主动学习,寻找答案。

  可见,科普,并不是学知识点,而是通过早期接触的画面埋下种子,那么以后再学某个抽象概念时,那份记忆就会浮现。

  科普,就是埋下“热爱学习“的种子。

  我知道,很多朋友都会说,大J,你就推荐一点科普绘本吧,我们跟着买买买就是了。

  对我来说,科普,绝对不仅仅只是读科普绘本。

  今天分享的这些,我特地每次举例都用一个故事类绘本和一个科普类绘本的例子,就是希望大家可以明白,科普,更加关键的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启蒙。

  只要我们真正地掌握了这种思维模式,那么生活中随处都是科普,而且绘本的壁垒也会打破。

  导致人与人的差异,就是每个人的那副观察的眼睛和思考的“心眼“敏锐度的差异。科普,可以帮助我们每个人提高看世界的分辨率。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大J小D

94%的朋友还想知道的:

(272)个朋友认为回复得到帮助。

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转载请说明出处。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如有冒犯请直接联系本站, 我们将立即予以纠正并致歉!。

本文标题:人和人的差距,从打开这双眼睛开始:http://www.wy668.com.cn/yuerdq/351352.html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