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宇凡母婴公众号特约撰稿人
漳州育儿博主
原创内容 来源:TOM母婴 时间:2022-06-22 20:07:01 阅读() 收藏:34 分享:42 爆
常常喝牛奶的宝宝不但身体棒棒、免疫能力与抵抗力强,并且肌肤还会继续嫩滑嫩白;略微偏重酸牛奶类的牛奶还十分有利于宝宝的胃肠消化吸收,推动宝宝的胃口,下面小朗育儿网给大家了解一下关于猫耳朵的由来的内容。
山西猫耳朵是中国山西人家的日常主食,做法的高下,调味的好坏,就很难有一定的标准。猫耳朵是把面和得软软的,搓成大拇指的条子,再压成蚕豆大的小块,然后用拇指食指捏着一转,便被卷成像猫耳朵一样。
猫耳朵是晋中、晋北等地区流行的一种风味面食。它吃着筋滑利口,制作简便,随乡就俗,适用多种面粉和浇头,又加制作简便,倍受群众欢迎。在晋中一带,人们用白面、高粱面制作;在雁北、忻县高寒地区,人们用莜面、荞面制作,取名“碾疙瘩”,还名“碾饦饦”。尤其因莜面制作柔软,还能碾推成花纹、触须等式样,更使这种面食形象多彩多姿。
猫耳朵原是民间吃食,因其筋滑爽口,别有风味,一些宾馆、饭店的厨师,把它推荐给外宾。许多贵宾食后赞不绝口。从此,这种面食进入了“大雅之堂”,如同清宫风味小窝窝头一样,成了筵席上的一道佳食美味。
2008年6月,山西猫耳朵制作手艺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三晋文化的共同财富,中国食文化的一颗明珠。猫耳朵由揪片演变而来,并与揪片成为山西面食王国中的两大花样,在民间餐桌与市井餐馆里,有着数十种不同的制法与叫法,吐芳争艳,誉高名扬。
猫耳朵面食在民间传承发展,制法多、名称异。如晋中制法是将荞面揉好后,搓成指头粗细的条状,掐成豆大小块,在左手心上搓捻成小花疙朵,称为“疙朵儿”,也叫“辗疙瘩”,有的则双手持之,在面板上搓捻成形。晋北地区人民直接将面条夹在左手无名指与中指之间,用右手掐成小块面丁后在左手心上搓捻成形,叫作“荞面疙饦”。山西岚县一带将白面擀片切丁,用筷头捅捻出小窝,称为“珍珠疙窝”。在吉县等晋西南一带,人们从和好的荞面团上,用右手拇指与食指掐出一块,在纤细的高粱秆做成的箅子上用大拇指搓成形,似纺线车上的铁葫芦,又称为“荞面铁葫芦”,多配羊肉炒酸菜而食。制作最精细的要数晋南的搓豌子,用头箩小麦面粉和成面团,擀片切成四方小块,先将一对角捏合,再从对合的地方横捏一下,呈空心元宝状,如两粒连在一起的豌豆,故又称“搓豌子”。
猫耳朵凡数十种,除用荞面、小麦面外,还用豆面、莜面、高粱面等原料,配以各种不同的荤素浇头、菜码和小料,备受人民喜爱,不仅作为日常花样面食,还用来待客和婚嫁宴宾。晋中介休讲究女婿到岳父家吃猫耳朵,取意吃了好听话。晋南则男婚女嫁前,事主将面粉分给邻居,全村大闺女、小媳妇人人动手捏制,沿袭成一家有事大家相帮的习俗。
上面就是小朗育儿网小编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关于(小贴士)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如果对于首页>饮食健康>美食典故>猫耳朵的由来的问题还想了解更多的话,欢迎收藏、转发、分享。
94%的朋友还想知道的:
(489)个朋友认为回复得到帮助。
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妈妈网,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网络以及网友投稿,转载请说明出处。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如有冒犯请直接联系本站, 我们将立即予以纠正并致歉!。
本文标题:猫耳朵的由来(小贴士):http://www.wy668.com.cn/youery/111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