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妮优质会员
中国注册营养师
原创内容 来源:巧虎乐智小天地 时间:2022-04-30 15:56:00 阅读() 收藏:37 分享:66 爆
我们做为家长的都知道,孩子吃饭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我们的孩子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吃饭习惯的话,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没有好处的,所以我们的家长朋友们要注意,幼儿宝宝吃饭是要注意很多事项的,那么对于育儿的问题还有啥呢,下面小朗育儿网给大家了解一下胰母细胞瘤该怎么治疗?的内容。
胰母细胞瘤对于很多人来说十分陌生,是医学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身体疾病,一般好发于儿童时期,而患有胰母细胞瘤会容易导致儿童出现腹胀,腹部有很大的包块,同时具有疼痛或者是便秘的现象,对身体的健康危害是非常大的,而患有胰母细胞瘤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可以采用手术疗法,或者是化疗等。
临床特征
胰母细胞瘤常见于1~8岁儿童,偶见于成人。年龄分布存在两个高峰,平均年龄分别为2.4岁和33岁。男女之比约为1.14:1。胰母细胞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部包块、体重减轻、早饱、呕吐、便秘、腹痛,而消化道出血、阻塞性黄疸、腹泻较少见,极少数患者合并有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Cushing综合征。
胰母细胞瘤具有恶性肿瘤的典型临床特征,常表现为局部浸润、转移和(或)复发,部分可发展为血管和神经周围浸润。
据文献报道其好发转移部位为肝脏、淋巴结和肺脏,但也有文献报道骨转移。最近研究发现,局部浸润主要发生在腹膜、网膜、脾、肾脏、肾上腺等部位,首诊时约17%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其中发生肝脏转移约88%,淋巴结转移主要在门静脉、脾门周围,肺、后纵隔淋巴结、骨骼侵犯比较少见。
胰母细胞瘤可发生于胰腺各个部位,但以胰头最为常见。据Dhebri等统计123例胰母细胞瘤,发现发生于胰头部位占39%,胰尾24%,胰体13%。胰体胰尾13%,胰头胰体4%,弥漫分布整个胰腺7%。肿瘤大小不等,直径2~10cm,目前报道的胰母细胞瘤最大直径达25cm。肿块多呈膨胀性生长,质软,大多外被完整包膜,部分瘤体表现为分叶状,切面呈棕色或黄色,常伴有中心性坏死,少数肿瘤因钙化明显切面呈砂砾状结构。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尚不能明确诊断胰母细胞瘤。胰母细胞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
该病具有以下病理特点:(1)具有包膜;(2)明显的腺管样结构,有鳞状小体和含有酶原颗粒的细胞结构;(3)瘤细胞由多源性胰腺细胞组成,同时表现为腺样分化、内分泌分化和腺管分化。
治疗
除手术外,目前尚没有最佳治疗手段。大多学者认为化疗、放疗对于预防复发、手术残留、不能手术或远处转移的患者起到一定作用,但目前尚无对照研究。
1、手术治疗:根治性切除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最主要方法。大多数肿块位于腹侧胰头且与胰管、十二指肠壁无直接关系。据报道大约80%的患者可行完整的肿瘤切除,如能实施,常能获得良好的疗效。根据肿瘤部位、大小、局部浸润及远处转移的情况,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切除、单纯肿瘤切除术等。
2、化疗:不能切除、转移病灶或术前为使肿瘤病灶缩小时可选择化疗。然而,对于化疗的真正价值尚未有确切报道。化疗方案的选择多是经验性的,
3、放疗:若肿瘤无手术机会且对于化疗不敏感,可选用放疗。有学者报道1例不能切除的胰母细胞瘤患者对化疗不敏感,放疗后肿瘤显著缩小,患者存活长达10个月。放疗也是术后复发的一种治疗手段,有报道1例患儿术后6月复发,经放疗后完全消退。
胰母细胞瘤较其他胰腺恶性肿瘤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约50%。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主要为年龄、肿瘤是否完整切除、术后是否复发及转移、复发及转移后的治疗等。儿童预后相对成人较好,目前成人胰母细胞瘤预后较差的原因尚不清楚。多中心研究证明,完整肿瘤切除及术后转移是其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因此,完整的肿瘤切除再加上术后长期随访防止复发和转移常可取得较好效果。
胰母细胞瘤对于很多人来说十分陌生,是医学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身体疾病,一般好发于儿童时期,而患有胰母细胞瘤会容易导致儿童出现腹胀,腹部有很大的包块,同时具有疼痛或者是便秘的现象,对身体的健康危害是非常大的,而患有胰母细胞瘤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可以采用手术疗法,或者是化疗等。
胰母细胞瘤常见于1~8岁儿童,偶见于成人。年龄分布存在两个高峰,平均年龄分别为2.4岁和33岁。男女之比约为1.14:1。胰母细胞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部包块、体重减轻、早饱、呕吐、便秘、腹痛,而消化道出血、阻塞性黄疸、腹泻较少见,极少数患者合并有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Cushing综合征。
胰母细胞瘤具有恶性肿瘤的典型临床特征,常表现为局部浸润、转移和(或)复发,部分可发展为血管和神经周围浸润。
据文献报道其好发转移部位为肝脏、淋巴结和肺脏,但也有文献报道骨转移。最近研究发现,局部浸润主要发生在腹膜、网膜、脾、肾脏、肾上腺等部位,首诊时约17%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其中发生肝脏转移约88%,淋巴结转移主要在门静脉、脾门周围,肺、后纵隔淋巴结、骨骼侵犯比较少见。
胰母细胞瘤可发生于胰腺各个部位,但以胰头最为常见。据Dhebri等统计123例胰母细胞瘤,发现发生于胰头部位占39%,胰尾24%,胰体13%。胰体胰尾13%,胰头胰体4%,弥漫分布整个胰腺7%。肿瘤大小不等,直径2~10cm,目前报道的胰母细胞瘤最大直径达25cm。肿块多呈膨胀性生长,质软,大多外被完整包膜,部分瘤体表现为分叶状,切面呈棕色或黄色,常伴有中心性坏死,少数肿瘤因钙化明显切面呈砂砾状结构。
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尚不能明确诊断胰母细胞瘤。胰母细胞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
该病具有以下病理特点:(1)具有包膜;(2)明显的腺管样结构,有鳞状小体和含有酶原颗粒的细胞结构;(3)瘤细胞由多源性胰腺细胞组成,同时表现为腺样分化、内分泌分化和腺管分化。
除手术外,目前尚没有最佳治疗手段。大多学者认为化疗、放疗对于预防复发、手术残留、不能手术或远处转移的患者起到一定作用,但目前尚无对照研究。
1、手术治疗:根治性切除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最主要方法。大多数肿块位于腹侧胰头且与胰管、十二指肠壁无直接关系。据报道大约80%的患者可行完整的肿瘤切除,如能实施,常能获得良好的疗效。根据肿瘤部位、大小、局部浸润及远处转移的情况,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切除、单纯肿瘤切除术等。
2、化疗:不能切除、转移病灶或术前为使肿瘤病灶缩小时可选择化疗。然而,对于化疗的真正价值尚未有确切报道。化疗方案的选择多是经验性的,
3、放疗:若肿瘤无手术机会且对于化疗不敏感,可选用放疗。有学者报道1例不能切除的胰母细胞瘤患者对化疗不敏感,放疗后肿瘤显著缩小,患者存活长达10个月。放疗也是术后复发的一种治疗手段,有报道1例患儿术后6月复发,经放疗后完全消退。
胰母细胞瘤较其他胰腺恶性肿瘤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约50%。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主要为年龄、肿瘤是否完整切除、术后是否复发及转移、复发及转移后的治疗等。儿童预后相对成人较好,目前成人胰母细胞瘤预后较差的原因尚不清楚。多中心研究证明,完整肿瘤切除及术后转移是其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因此,完整的肿瘤切除再加上术后长期随访防止复发和转移常可取得较好效果。
上面就是小朗育儿网小编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关于(胰母细胞瘤如何治疗)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欢迎收藏转发分享。
94%的朋友还想知道的:
(322)个朋友认为回复得到帮助。
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复禾健康,江苏省妇幼保健院网络以及网友投稿,转载请说明出处。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如有冒犯请直接联系本站, 我们将立即予以纠正并致歉!。
本文标题:胰母细胞瘤该怎么治疗?(胰母细胞瘤如何治疗):http://www.wy668.com.cn/youery/67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