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怡菲认证作者
越秀育儿博主
原创内容 来源:妈妈育儿网 时间:2022-06-10 17:10:01 阅读() 收藏:22 分享:44 爆
常常喝牛奶的宝宝不但身体棒棒、免疫能力与抵抗力强,并且肌肤还会继续嫩滑嫩白;略微偏重酸牛奶类的牛奶还十分有利于宝宝的胃肠消化吸收,推动宝宝的胃口,下面小朗育儿网给大家了解一下关于多灶阵挛性新生儿惊厥的内容。
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根据其发生的原因、症状等因素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家长可根据新生儿惊厥的不同类型来判断新生儿惊厥的严重情况,然后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下面,我们来看看新生儿惊厥的临床分类有哪些!
发病时,阵挛性抽动会在四肢上转移,从上肢快速转移到下肢,或从左侧的肢体迅速移到右侧的肢体等等,并不会遵循某种规律。
表现:
1、表现为多个肌肉群的阵发性节律性抽动,常见多个肢体或多个部位同时或先后交替地抽动;
2、也可在一次发作中,抽搐由一个肢体游走到另一个肢体,由一个部位游走到另一部位,由身体一侧游走到另一侧,而无一定的次序,常伴意识障碍;
3、脑电图表现为多灶性的尖波或慢节律电波由皮质的一个区游走到另一个区,约75%的患儿具有棘波伴1~4周/s的慢波和(或)α样波。
本型常见于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和感染,偶见于代谢失常。
身体呈对称性,这种惊厥发作时,会从身体一侧的某个部位开始发作,然后延伸到同一侧的其他部位。一般情况下发作时神志仍清醒,此时可以检测到脑部中央沟邻近的一侧,发生局限性高幅度尖波,而且也许会延伸到同一侧脑半球的附近区域或者是另一侧。
如果局灶性阵挛性惊厥发作程度轻微,可能无法清楚辨认,比如手指脚趾的轻微抖动,双腿呈蹬腿动作等。
表现:
表现为一个肌肉群的阵发性的节律性的抽动,常见于单个肢体或一侧面部,有时可扩散到同侧的其他部位,通常神志清醒,大部分伴有大脑皮质的异常放电;
主要脑电图表现为局灶性尖波,通常包括棘波,有时可扩散到整个半球,常提示脑局部损伤如出血或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代谢异常。
强直性新生儿惊厥大多数发生在早产儿身上,发作时的症状为:患儿的上下肢出现强直性伸展,或者双腿伸直,上肢弯屈,患儿的眼球出现偏移,而且呼吸困难。
表现:
表现为单个肢体或四肢强直性伸展,或双下肢强直而双上肢屈曲,全身强直型可有躯干的后仰或俯屈,常伴眼球偏移固定和呼吸暂停;
除破伤风外一般神志不清,类似去大脑或去皮质强直,本型很少与皮质异常放电相关,偶见棘波,主要的形式为高幅慢波,有时出现在爆发抑制背景上,常见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破伤风,核黄疸等。
肌阵挛性新生儿惊厥并不常见,出现时往往表示可能伴有弥漫性脑损伤。
有两种症状:一种是四肢同时发生急促牵拉运动;另一种是上肢或下肢进行急促牵拉运动。
表现:表现为肢体或某个孤立的部位一次或多次短促的屈曲性掣动,也可牵涉到双上肢或双下肢,全身性肌阵挛,四肢和躯干均可同样痉挛,类似婴儿痉挛症,仅部分患儿临床发作伴皮质异常放电,脑电图常见爆发抑制,常提示存在明显的脑损害。
最轻程度的发作,是新生儿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
没有身体呈大字型伸直或短暂性痉挛的现象,发作时抽搐微细,局限而隐晦。
表现:
1、面、口、舌的异常动作:眼皮颤动,反复眨眼,皱眉,面肌抽动,咀嚼,吸吮,撅嘴,伸舌,吞咽,打哈欠;
2、眼部异常运动:凝视,眼球上翻,眼球偏向一侧而固定,眼球震颤;
3、四肢异常运动:上肢划船样,击鼓样,游泳样动作,下肢踏步样,踏自行车样动作,肢体的旋转运动;
4、自主神经性发作:呼吸暂停、屏气、呼吸增强、鼾声、呼吸频率增快;血压升高、阵发性面红或苍白,流涎、出汗、瞳孔扩大或缩小;绝大部分隐晦型惊厥患儿临床发作不伴皮质异常放电,但脑电图常见背景波异常,表现为波幅低平和爆发抑制,常见于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颅内出血或感染患儿。
上面就是小朗育儿网小编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关于(新生儿惊厥的临床分类)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如果对于新生儿疾病的问题还想了解更多的话,欢迎收藏、转发、分享。
94%的朋友还想知道的:
(244)个朋友认为回复得到帮助。
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六一儿童网,湖北省育婴行业协会网络以及网友投稿,转载请说明出处。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如有冒犯请直接联系本站, 我们将立即予以纠正并致歉!。
本文标题:新生儿惊厥的临床分类(多灶阵挛性新生儿惊厥):http://www.wy668.com.cn/youery/95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