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朗育儿网:是一个致力于服务新手父母,分享按宝宝的成长每个阶段的婴幼育儿知识的专业平台!

当前位置:育儿知识 > 幼儿园 >
优质

孩子这些“隐性”不良行为(行为习惯,)

育儿知识

张思露十余年经验亲子教育专家

芜湖育儿博主

原创内容 来源:知乎 时间:2022-06-11 21:56:01 阅读() 收藏:53 分享:70

导读:您正在阅读的是关于【幼儿园】的问题,本文由育儿专家,专业的宝妈,高级营养师等整理监督编写。

小孩归属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易感人群。小孩的人体较孱弱,人体体温神经中枢的缓冲作用都没有生长发育充足彻底。下面小朗育儿网给大家了解一下关于孩子这些“隐性”不良行为的内容。

随时打断大人的讲话

为什么不应忽视:也许当时你的孩子非常兴奋,想给你讲一个非常好玩的故事,或忍不住想告诉你一个他的新发现。但是,如果你允许孩子打断你的讲话,那么会传达给他一个不好的信号,无法让他学会体谅别人。这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有权随时获得别人的关注,慢慢的,更严重一些的孩子将会无法忍受挫折。

如何阻止:下次你要给朋友打电话或者拜访朋友时,提前告诉孩子,他应该保持安静,不要打断你。在你和朋友谈话时,你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个活动,或者给他一个之前没有玩过的玩具。如果他在你说话的时候扯住你的胳膊想和你说话,你可以指指椅子,让孩子安静地坐在那儿,直到你讲完话。与此同时,孩子也会知道,如果他打断你的谈话,他的要求也不会得到满足。

假装没听见你说话

为什么不应忽视:让孩子去做某件他不想做的事情,比如把玩具收起来,或把他“制造”的垃圾扔进垃圾筐里等。当你跟孩子说了两次、三次、甚至四次,孩子总是无动于衷开始“选择性失聪”,而你也放弃了自己的这次“喊话”时,这会向孩子传达一个错误的信号——孩子会以为他在干自己的事情时,忽视你对他说话也没关系,这里他说了算。父母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孩子,只会让孩子养成自动屏蔽你说话的习惯,而且他也不会在你第一次要求他做某件事的时候集中注意力,因为孩子会觉得反正你总会再次提醒他的。这是一个“权力的游戏”,如果你允许孩子的这种行为继续下去,你的孩子可能会越来越忽视你的合理要求,甚至想要控制你。

如何阻止:这种情况下,父母要记住:不要在房间的另一头远远地跟孩子说话,走到孩子面前,告诉他需要做什么。让孩子看着你说话,并且回答:“好的,妈妈。”而你搂着孩子的肩膀,叫出他的名字,并请求他关掉电视,这些也有助于获得孩子的注意。如果孩子不马上行动,让他承担后果——比如,一周之内都不能玩他没有收好的玩具,或者这一周都要帮妈妈扔垃圾。

未经允许“吃喝玩乐”

为什么不应忽视:如果孩子能自己拿零食吃、自己打开电视看,这当然很方便,但如果这些活动本应由你来控制,而你却让孩子完全自由行动时,你就很难让孩子认识到不同的场合他应该遵守不同的规矩,而且也很难让孩子明白自由的边界。当你2岁的宝宝自己走到柜子前面拿出饼干来吃,或在你的闺蜜家自己站在水果篮前拿水果吃时,大人也许都会觉得,这个“小人”竟然会自己照顾自己,真的好可爱。但是等他四五岁时,这种习惯会发展为,他进到超市抓起食物就吃,或者经常会接受陌生人给的食物,抑或会跟着陌生人去坐摇摇车时,到时你就该头疼了。

如何阻止:给孩子建立一些的家规,并经常对孩子谈起这些规矩(“吃甜食之前要征求我们同意”“不吃陌生人给的食物”“超市里的食物要等爸妈结完帐才能吃”“不能自己一个人外出”)。如果孩子未经允许就打开电视,让他把电视关掉,告诉他:“你必须先征求我们同意才能看电视。”要把这些不容商量的规矩清晰地说给宝宝听,或写在一个漂亮的卡片上贴在墙上,这样有助于孩子记住这些规矩并养成习惯。

夸大事实

为什么不应忽视:当孩子说他已经自己铺好床,其实连床单都没拉;当孩子跟小伙伴吹嘘说自己去迪斯尼乐园玩过,其实根本没去过。这些事情也许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但是,请注意,对任何不诚实的行为,必须当场严肃处理。因为当孩子认识到撒谎很容易,而且撒谎能让自己显得更体面,或让自己可以不去做不想做的事,抑或让自己做了错事不会惩罚时,撒谎很可能会变成孩子的一种习惯。

如何阻止:当你的孩子信口开河时,停下你手头的所有工作,坐下来跟孩子好好聊聊,你可以告诉孩子:“迪斯尼乐园很好玩,我们有一天会去的,但是,我们现在还没去过,你不应该跟小朋友说你已经去过。”让他知道,如果他有时不说真话,人们就不会再相信他。看看他的撒谎动机,确保他没有实现他的目标。比如,如果他说自己刷牙了,实际却没有,让他回去重新刷一遍。

上面就是小朗育儿网小编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关于(行为习惯,)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如果对于行为习惯的问题还想了解更多的话,欢迎收藏、转发、分享。

94%的朋友还想知道的:

(439)个朋友认为回复得到帮助。

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幼教网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网络以及网友投稿,转载请说明出处。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如有冒犯请直接联系本站, 我们将立即予以纠正并致歉!。

本文标题:孩子这些“隐性”不良行为(行为习惯,):http://www.wy668.com.cn/youery/101801.html

猜你喜欢